AI視頻生成賽道“分野”:小廠重產品,大廠重生態觀點
AI視頻生成賽道“分野”:小廠重產品,大廠重生態
文:志剛@互聯網江湖主編
最近,AI視頻生成領域迎來了一連串的大動作。
先是北京愛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6000萬美元(約合4.3億元人民幣)B輪融資,刷新了國內視頻生成領域的單筆融資額紀錄。
然后是另一家明星初創企業——生數科技也宣布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,由百度、啟明創投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共同參與融資。
至于老牌玩家快手可靈,則是推出了全新的數字人功能。
據了解,其和過去常見的AI主播們有著本質的不同,現在用戶只需要一張角色圖片加一段文字或音頻,就可生成1080p/48FPS、最長1分鐘的數字人視頻,同時還能夠實現口型精準同步與情緒動作的精細控制,做到角色的“神形兼備”……
至此,從資本“彈藥”補充,到技術創新突破,AI視頻生成行業也已經為下一次的爆發,做好了準備。
那么既然這樣,未來,誰又能夠領跑全場?
AI視頻生成“分野”:小廠重產品,大廠重生態
從去年2月,OpenAI發布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震撼全場,到現在,AI視頻生成賽道已經走過了近兩年的爆發期。
雖然整體格局尚未完全明朗,但是就模型性能表現而言,現在第一梯隊的玩家們基本已經穩了下來。
結合兩張業內比較認可的榜單(國際測評機構Artificial Analysis,以及由多所國內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聯合發布的AGI-Eval),現在全球排名前10的視頻生成模型,除谷歌外,剩下的都被國產玩家們包圓了。
主要有兩派:一是國內的互聯網大廠們,包括快手可靈、字節和阿里三家。
二是國內的初創企業們,以北京的愛詩科技(PixVerse V5)、上海的MiniMax(Hailuo 02 Pro)兩家為主。
其中,一個反直覺的表現是:在同樣是今年6月、8月的模型更新中,無論是文生視頻,還是圖生視頻,“小廠”愛詩科技們的排名反而要比字節們更好。
這種反超,實際上也是AI大小廠們對視頻生成賽道發展“分野”的表現。
1、現在的愛詩科技們更偏向于產品主義、工具思維。
這種選擇跟其初創企業的身份有關。由于資金、人才等核心資源有限,所以品牌企業只能把重心放到模型產品方面,不斷打磨AI能力,集中提升視頻生成的速度、質量和指令遵從優化等方面。
同時,按愛詩科技創始人王長虎的說法,現在愛詩聚焦的用戶,是沒有視頻制作技術的普通人。他把目前的產品也比作是視頻生成界的Canva,對應的是Photoshop和Figma。
從這個角度看,愛詩科技們想做的,似乎是一個瞄準C端用戶的超級AI工具。
那么參考過去互聯網時代的經驗,工具類APP無疑是個苦逼的商業模式。比如墨跡天氣、WiFi萬能鑰匙、豌豆莢、91(手機)助手們,無不是前期風光無限,但在移動互聯網后期幾乎沒有護城河可言。
要么核心功能被手機廠商們直接整合,要么商業模式單一,天花板有限,無法將海量用戶轉化為有效收入……
當然,AI視頻生成也是有成為內容社區潛力的,只不過想要真正實現一句話生成一部大片,技術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此外,互聯網江湖團隊在親自體驗了幾家AI生成視頻平臺后,還發現了一些問題:在一個全部都是AI生成的視頻社區中,同質化、審美疲勞的問題尤為明顯,“刷十幾個就刷不動了,感覺沒意思了”。
同時,由于大家都是技術流,所以整個社區氛圍缺少“人味”,缺乏第三方吃瓜群眾的欣賞和評價,創作者們得不到太多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,這也讓很多人又把AI視頻搬運到了抖音,快手和B站等平臺上。
AI內容制作平臺與內容分享平臺,似乎被大眾用戶自發地隔開了。
2、相比之下,作為互聯網時代的“過來人”,谷歌、字節和快手們在AI視頻生成賽道的押注更加全面,不只是注重產品表現,同時還更關注生態布局。
一方面,向內尋找跟自身原有業務的協同效應。比如谷歌的最新視頻生成模型Veo 3.0,就不是作為獨立產品推出的,而是被深度整合到名為Flow的AI電影制作工具中。
其中,Flow還匯集了Imagen(文生圖)和Gemini(通用)兩大模型,旨在推動用戶實現從文本故事輸出到鏡頭控制、視頻生成等一系列AI無縫創作。
無獨有偶。從豆包大模型到即夢、剪映、Seedream 4.0,再到抖音,字節同樣圍繞內容生產、分發、消費和商業化打造出了一套可閉環的AI生態系統……
另一方面是,向外探索AI視頻生成業務的獨立想象力。
最典型代表就是快手可靈,瞄準的游戲制作、專業影視制作等商業化場景已經初見想象力。
比如今年6月,可靈AI與快手星芒短劇聯合出品了全球首部AI單元故事集《新世界加載中》,全球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。
又比如在8月份的業績說明會上,快手方面透露,二季度,可靈AI又與網易游戲旗下熱門手游《逆水寒》達成了深度合作,將AI視頻生成能力內置于游戲中,豐富游戲的社交玩法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快手可靈也成了行業內少有的、敢于公布AI業績的公司。
天眼查APP顯示,二季度財報,快手旗下的可靈AI單季度收入突破2.5億元,較一季度的1.5億元環比增長66.67%。對應的,其2025年全年收入目標也較年初設定值翻倍,同時推理算力投入亦同步翻倍,且已實現毛利率為正……
不過即便如此,現在視頻生成行業也不是開香檳的時候。
原因在于AI視頻生成行業的格局還不夠穩定,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。
一是技術層面,現在各大視頻生成模型的能力仍處于快速演進期,距離理想中的表現還差得很遠。那么在后續的AI競賽中,誰又能保證會一直領先?
二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威脅。要知道,現在很多AI大模型實力玩家還沒有下場發力。比如百度,此前李彥宏堅決不跟進Sora,就是因為AI視頻生成的商業化可能要五年甚至十年之久。但現在,一切都被加速了,那么對于旗下有愛奇藝的百度來說,會不會進一步加碼呢?
此外,騰訊也是一大關注對象。雖然現在還沒有太多的布局,但當初在語言大模型上,騰訊不也是觀望了很久?直到DeepSeek出世,元寶迅速跟進并整合進微信,直接摘了最大的果子。
所以,不管是大廠還是小廠,AI視頻生成行業都還沒有到終局的時候……
從廣告公司到電商公司,再到AI公司
其實從前段時間科技股的大漲,以及最近各大科技巨頭們密集加碼AI的動作,不難發現:
互聯網公司,未來的必然之路就是成為一家真正的AI公司。
這個AI公司,不是說通過AI去賦能廣告業務,提升電商的匹配效率,而是AI業務的占比越來越高。
就像此前漲得最猛的百度,資本市場之所以認可,背后有昆侖芯片業務爆發的帶動,也可能有AI等業務占比突破的影響。
今年第二季度,百度在線營銷收入為162億元,同比減少15%;非在線營銷收入為100億元,同比增長34%,主要受智能云業務增長帶動。
如果算上愛奇藝,那么后兩項業務營收占比就超過了50%……
此外還有騰訊,以前是靠微信連接一切,但在上周,騰訊突然宣布全面開放AI能力,助力“好用的AI”在千行百業中加速落地,整體也開始朝著AI連接一切的2.0時代邁進。
其實某種程度上,現在整個互聯網行業也都到了向2.0時代進化的關頭。
比如今年9月以來,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們都在紛紛加大債券融資力度,加碼AI投資布局,為將來的AI競賽儲備“糧草”。
至于海外,最近英偉達也與OpenAI宣布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,投資千億美元部署10吉瓦算力。同時今年第二季度,谷歌在云收入同比大漲32%,資本開支達224.46億美元的背景下,又上調了全年資本開支100億美元至850億美元。
相同反應的,還有微軟、Meta、亞馬遜等一眾科技巨頭們。
這些無不說明,AI就是進入下一個時代的門票。
在此背景下,回到視頻生成賽道來看,現在率先跑出來的可靈AI對快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。
一方面,這就相當于快手AI戰略的橋頭堡、是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,跟夸克之于阿里一樣重要,是最難的用戶應用層的突破。
可以預見到的是,在技術(資本)、生態和商業化三要素率先集齊的優勢下,可靈未來的營收飛輪也將隨著AI時代的普及,以及視頻生成技術的進化而越轉越快。
畢竟,前者帶來用戶的廣度,后者則是用戶深度綁定的關鍵,現在兩者都處于快速上升期,那么AI視頻生成的“蛋糕”自然也會越做越大。
所以,快手把可靈AI提級可能只是一個開始,未來可靈的戰略重心還會越來越高,這是AI時代走向所決定的。
另一方面,可靈還可以看做是快手的抵御型護城河。
為什么這么說?
在傳統模式下,平臺是“內容的集市”,核心任務是吸引更多賣家(創作者)并幫他們找到買家(觀眾)。
而AI視頻生成的成熟,則意味著“內容貨源”的獲取方式可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。
此時,平臺就不能僅僅是一個集市,它還需要具備“自營生產”甚至“提供先進生產工具”的能力。因為如果未來用戶的消費偏好轉向由AI驅動的新型視頻(如高度個性化的互動敘事),但平臺自身缺乏這種核心生產能力,那么其對應的生態活力與用戶粘性是不是就將面臨嚴峻挑戰?
這個邏輯和網約車平臺面臨無人駕駛技術的沖擊如出一轍。網約車的舊模式是整合零散的司機資源,而無人駕駛則可能將供給方變為高度集中的技術提供商。
如果網約車平臺在技術變革中缺位,最終就有可能淪為純粹流量入口,價值被大幅擠壓。
所以在戰略重要性上,無論是快手可靈,還是滴滴自動駕駛們都必須全力以赴。
就像以前的微博大戰那樣,當時騰訊、網易、搜狐等一眾互聯網巨頭們都在做“微博”,但為什么最后跑出來的是新浪?
很重要的一點在于:對騰訊們來說,做微博只是嘗試性業務,有更好,沒有也不會影響根本。
但對新浪而言,當時微博幾乎就是他的唯一業務,所以只有全力以赴,才可能取得成功。
這可能也解釋了前段時間可靈AI換帥的原因。
畢竟打過仗的都知道,每逢大戰,換防就是必然的事兒。也只有把合適的人,放到合適的位置上,才不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。
至此,大模型生成視頻,可以看作是推動互聯網向2.0時代邁進的關鍵一步。
也只有走出這一步,AI才能從一個技術工具,逐漸演化為新內容世界的底層語法,催生出人機共創的全新范式。
這場變革的終點,并非取代誰,而是開啟一個更具想象力的內容新大陸。
時至今日,探索者們的地圖,仍在大面積留白……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