極狐高端夢碎無奈走向低端,張國富掌舵半年難挽頹勢汽車
張國富接任北汽藍谷董事長已超過半年,這位曾被寄予“破局厚望”的掌舵者,并未為這家陷入困境的車企帶來轉機。今年上半年,北汽藍谷虧損仍超過了20億元,該公司已連續虧損22個季度,累計虧損超300億元。
市場位置愈發邊緣,品牌走向低端。
張國富接任北汽藍谷董事長已超過半年,這位曾被寄予“破局厚望”的掌舵者,并未為這家陷入困境的車企帶來轉機。今年上半年,北汽藍谷虧損仍超過了20億元,該公司已連續虧損22個季度,累計虧損超300億元。
回顧過往,北汽新能源曾是行業標桿:早在2013年便躋身前列,2018年憑借15.8萬輛的銷量登頂國內純電市場,連續七年蟬聯純電銷量冠軍,手握新能源牌照與國企背景的“好牌”。
如今,北汽新能源卻一次又一次錯失市場機會,推出的數款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,仍在“虧損—融資—再虧損”的循環中掙扎。曾經的行業先鋒,在張國富上任后,依然未能擺脫“掉隊者”的標簽。
8月22日,極狐T1以6.88萬至9.38萬元的價格區間開啟預售,產品線不斷下沉。
巨大的財務和市場壓力之下,極狐的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也面臨著挑戰。
近期,有媒體報道稱,一位極狐品牌電動車車主向該媒體投訴稱,自己購買的極狐電動車,標稱續航里程超過680公里,但實際續航縮水嚴重。車主事后發現,這款出廠于2025年3月的新車,電池信息顯示的出廠時間為2022年9月,也就是說,這款新車搭載了一塊兒接近3年的“庫存電池”。
累虧超300億
經營壓力持續加劇
作為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主體,北汽藍谷的財務狀況已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,一系列冰冷的數據勾勒出企業的經營困局。
自2020年首次出現大額虧損以來,公司業績持續低迷:2020年凈虧損64.76億元,2021年虧損52.44億元,2022年虧損54.65億元,2023年虧損48.52億元,加上2024年虧損69.48億元,今年上半年虧損23.08億元,5年半來的累計虧損已突破300億元,高達312.93億元。
另外,北汽藍谷的銷售毛利率也長期為負值,且未得到有效改善,長期出于“賠本賺吆喝”的出鏡。
更需要警惕的是,截至2025年中期,北汽藍谷資產負債率為80.26%。該資產負債率仍處于較高水平,北汽藍谷在債務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仍需保持警惕,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和財務風險。從短期償債能力指標來看,公司流動比率為 0.78,這意味著公司流動資產僅能覆蓋 78% 的流動負債,短期償債能力相對較弱,存在一定的短期債務壓力。
盡管公司在2024年底推出60億元定增計劃,擬用于新能源車型研發、補能網絡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,但回顧近年融資效果,自2020年至今,公司已通過定增、發債等方式募集資金超180億元,卻始終未能扭轉虧損局面。市場普遍對此次定增究竟是“救命錢”還是“續命符”持懷疑態度。
頻繁換帥
戰略連貫性缺失
北汽藍谷的高層變動已遠超“頻繁”二字,呈現出“短任期、高頻率、亂節奏”的混亂局面。自2018年至今的七年時間里,公司董事長職位已更換6任,其中代康偉任職僅8個月便匆匆卸任;總經理職位更是如“走馬燈”般頻繁更替,七年更換7人,最短任期僅六個月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關鍵崗位的變動往往伴隨戰略方向的“急轉彎”:從“全面新能源化”,投入重金研發三電技術;到“聚焦高端”,押注極狐品牌;再到渠道改革+營銷破圈”,斥資上億元邀請明星代言、贊助綜藝,卻收效甚微。
2024年,又重新擁抱華為,將大量資源迅速轉向與華為合作的享界品牌,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極狐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受限。再疊加市場壓力,中高端化連連失利,極狐不得不繼續下沉。
作為北汽新能源沖擊高端市場的重要抓手,極狐品牌本應肩負提升品牌形象與利潤空間的雙重使命,然而現實卻異常殘酷。
極狐品牌自2018年推出以來,市場表現始終不盡如人意,尤其是在2021年,因華為的車機系統(鴻蒙智能座艙系統)供應問題導致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交付延遲,錯失了“華為紅利”,這對極狐品牌的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。
極狐多款產品持續市場遇冷,極狐上半年銷量達5.55萬輛,同比取得了增長但整體體量在市場的位置仍極為邊緣。
同時,主力車型如阿爾法T5、阿爾法S5等均價低于18萬元,與最初的高端定位相去甚遠。而如今的極狐T1,更是瞄準了6萬元級入門市場。
低價策略不僅未能有效提振銷量,反而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,使極狐陷入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。曾被寄予厚望的阿爾法S銷量更是慘淡,市場表現遠未達預期,消費者對其品牌形象也存在質疑,高端化夢想已接近破碎。
盡管今年來憑借價格策略,極狐的銷量有所增長,但其技術迭代滯后,無法滿足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;車款投入不足,產品線不夠豐富,難以覆蓋更多細分市場;極狐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不足,在消費者心中的存在感較低。
如今進入以規模制勝10萬元以下市場,與比亞迪、吉利、五菱等該市場的頭部玩家相比,極狐沒有任何優勢。而入門級產品極度考驗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分攤,一旦未形成相應的規模,對公司而言將是更大的負擔。
北汽押注享界
極狐戰略定位尷尬
面對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,北汽藍谷選擇與華為深度合作,推出享界品牌。
在該合作模式下,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、市場、銷售和售后服務等環節,北汽藍谷則主要負責制造。
然而,隨著享界品牌的發展,極狐品牌的戰略地位變得模糊。
此前,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多次強調,北汽將以核心戰略,第一優先戰略的高度,集合集團資源,All in享界S9。
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特別是在當下持續虧損、經營壓力巨大、高負債的情況下,北汽藍谷勢必向享界傾斜更多資源,但這也會進一步擠壓極狐的發展空間。
未來幾年,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持續洗牌,也會有玩家陸續在淘汰賽中離開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,極狐若不能盡快找到破局之路,恐將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黯然離場。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