監管五度亮紅牌:貨拉拉的生態困局與IPO迷途觀點
2025年9月23日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一份約談通報,再次將同城貨運巨頭貨拉拉推至輿論聚光燈下。
2025年9月23日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一份約談通報,再次將同城貨運巨頭貨拉拉推至輿論聚光燈下。
這份通報直指“反壟斷、算法透明、權益保障”三大核心問題,這也是2022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向這家占據63.1%同城貨運市場份額的企業亮出紅牌。
此時,貨拉拉第五次沖擊港股IPO的征程正陷入停滯——據香港IPO規則,招股書有效期為6個月,其2025年4月遞交的招股書因未能在有效期內完成聆訊,隨著國慶假期臨近已實質失效。一邊是監管釋放的“先合規后上市”明確信號,一邊是平臺生態緊張與資本觀望的雙重壓力,貨拉拉正站在發展十字路口。
生態困局:司機與用戶的信任挑戰
監管約談的背后,是貨拉拉平臺生態面臨的系統性挑戰。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9月,含“貨拉拉”關鍵詞的投訴量已達98049條,“抽成過高”“規則透明性差”“亂扣分”“服務失控”是司機和用戶的主要投訴點。
在深圳龍華物流園,38歲的貨拉拉司機老王展示的流水記錄觸目驚心:“一天跑5單賺320元,扣完20%抽傭、499元會員費和油費,到手不足200元。”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,數據顯示一線城市貨拉拉司機日均實際收入僅150-250元,70%司機月收入低于6000元,且需額外承擔車輛折舊、事故風險等隱性成本,司機群體腰椎疾病檢出率已高達67%。
司機權益保障的短板更顯突出。盡管貨拉拉自2022年起參與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,累計投入超1.2億元覆蓋160萬司機(據平臺公開信息),但這一數字僅占平臺300萬注冊司機的53.3%,且有司機反映,曾因貨物傾倒導致身體受傷,從提交理賠材料到拿到賠付耗時超半年,理賠效率與實際需求存在明顯差距。而法定社保覆蓋更是空白,平臺未將司機納入勞動關系,五險一金繳納率近乎為零,這與傳統貨運企業80%以上的社保覆蓋率形成鮮明對比(據交通運輸行業報告)。
司機的生存壓力正逐步傳導至用戶端。近期,一些投訴平臺出現了關于貨拉拉拒開發票的案例,平臺有時以“未勾選開票”等理由推諉,這一行為直接違反《發票管理辦法》第十九條規定。更嚴重的服務失控情況頻發:多地用戶投訴,委托運輸的貨物損壞后,平臺常以“司機個人行為”為由拒絕賠付;還有用戶遭遇司機裝車后臨時加價50%,客服僅建議“自行協商”,未能提供有效解決方案。
雙向失信已引發連鎖反應,2025年貨拉拉新增司機同比下降12%,運力減少進一步推高服務糾紛,同期用戶投訴量較去年增長40%。而競爭對手正加速分流,盡管傳統競品快狗打車的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5.5%萎縮至2024年上半年的0.7%,但滴滴貨運、順豐等新玩家憑借“低抽傭+高保障”策略快速滲透,滴滴貨運公開承諾抽傭不超過15%,順豐則為合作司機購買全額意外險,貨拉拉的用戶與司機流失風險持續加劇。
IPO迷途:估值與信心的考驗
貨拉拉的上市之路屢經波折。自2023年3月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以來,其IPO計劃屢次因合規問題、市場環境變化已數次延期。資本市場對其的信心也面臨考驗。胡潤研究院數據顯示,貨拉拉的估值從2023年的900億元人民幣降至2024年的650億元,一年內縮水250億元,直接回落到2021年水平。更尷尬的是,市占率遠低于其的快狗打車,早在2022年6月便已完成港股IPO,兩者形成鮮明對比。
根據其招股書,貨拉拉在營收增長的同時,已于2023年實現扭虧為盈,這曾是市場的積極信號。招股書顯示,貨拉拉營收從2022年的10.36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5.93億美元,2023年實現扭虧為盈,2024年經調整凈利潤達5.01億美元。但截至2024年末,其現金及等價物僅為21.22億美元,短期借貸及到期債務卻高達47.59億美元,已呈現資不抵債狀態。
年開庭63-79起的訴訟量、持續高企的投訴率,正不斷侵蝕貨拉拉的估值基礎,此次最新的監管約談直接指向其業務模式的核心——公平與透明,這為其IPO前景增添了更大的不確定性。
增長悖論:商業模式的轉型之困
支撐貨拉拉“全球最大同城物流平臺”地位的增長邏輯,正面臨嚴峻挑戰。其收入高度依賴交易傭金,業務結構較為單一。盡管進行了海外擴張,但部分地區可能面臨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困境。
2024年貨拉拉全球GTV(交易總額)突破千億,但光鮮數據背后暗藏隱憂,70%的GTV來自低毛利的同城貨運業務,跨城貨運持續虧損,送貨上門試點覆蓋率不足20%。收入結構上,80%依賴交易傭金,增值服務滲透率僅5.9%,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,盈利模式高度單一。海外擴張同樣陷入“增收不增利”困境,盡管業務覆蓋14個市場,但東南亞、拉美地區營收占比不足15%,本地化運營成本卻吞噬了大部分利潤。而新能源車補貼退坡后,三四線城市司機入行意愿驟降,進一步擠壓運力空間。
面對監管壓力,貨拉拉的整改承諾屢見不鮮,卻始終停留在“紙面”。2022年因“特惠順路”產品壓價被交通部約談后,平臺承諾公開抽傭規則;2023年針對司機投訴率過高作出整改承諾;2025年6月,貨拉拉剛發布《算法公開透明公告》,宣稱將“就近優先”分單占比從90%提升至93%,拼車訂單抽傭平均降低6%。
但現實與承諾嚴重脫節,司機端2.7萬條“亂扣分”投訴未減,用戶端發票糾紛、理賠難問題依舊。一個積極的近期進展是,就在此次約談前的9月18日,貨拉拉在深圳召開了全國算法協商懇談會,與司機代表簽署了《算法和勞動規則專項協議》,承諾在“降抽傭、治欠費、優算法”等方面做出實質性改進,并公布了年度安全投入計劃。然而,如何將這些承諾全面、高效地落地仍是平臺需要解決的難題。
最根本的矛盾在于,其傳統的盈利模式與監管和市場期待的“公平可續”方向存在張力。降低抽成、增加司機保障、提升算法透明度等合規舉措,在短期內可能會直接沖擊其核心財務表現。
前路未卜:在合規與增長間尋找破局點
對于貨拉拉而言,前方是反壟斷監管持續收緊的紅線,后方是滴滴貨運、順豐等競爭對手的擠壓,核心挑戰在于重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,從“規模優先”轉向“公平與效率平衡”。
監管常態化已成為平臺經濟的不可逆趨勢,此次約談明確傳遞出“可以追求效率,但不能犧牲公平”的信號,貨拉拉若想扭轉困局,需打破“轉嫁成本”的路徑依賴,一方面優化收入結構,提升增值服務如物流解決方案、供應鏈金融的占比,降低對司機傭金的依賴;另一方面真正落實司機權益保障,從“試點覆蓋”轉向“全面保障”,逐步解決社保、理賠等核心痛點。
然而,變革注定艱難。根據其2025年9月的最新披露,平臺計劃在安全建設上投入3.38億元,這筆投入如何與原有的業務擴張計劃取得平衡,將是一個現實考驗。如何在進行必要合規投入的同時保持盈利增長,如何重建司機與用戶的信任,是貨拉拉必須回答的核心命題。
監管的耐心與市場的信心不會無限期等待。對于多次沖擊IPO未果的貨拉拉而言,此次約談無疑是一次嚴厲的警示。唯有真正撕掉“整改反復”的標簽,構建一個更健康、更公平的平臺生態,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穩住陣腳。
文:新黃河科技與大健康研究院 古馬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