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達沒有?新故事?汽車
銷量是最直觀的證明,根據新車上險量數據,捷達2024年的累計銷量只有11.7萬輛,同比下滑23.0%;到了2025年,市場表現也未有明顯起色,前7個月累計售出6.3萬輛,同比繼續下降0.3%。
網通社觀察電動化轉型、新車型迭代、技術架構升級、牽手小鵬……大眾汽車集團近幾年在中國市場動作頻頻,反攻勢頭強勁。然而,捷達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子品牌,市場存在感卻是越來越低,與集團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。
銷量是最直觀的證明,根據新車上險量數據,捷達2024年的累計銷量只有11.7萬輛,同比下滑23.0%;到了2025年,市場表現也未有明顯起色,前7個月累計售出6.3萬輛,同比繼續下降0.3%。
要知道,在獨立之前的2018年,捷達這一款車型的全年上險量就超過30萬輛。短短數年,從波峰到波谷,品牌獨立并未換來人們期待中的快速增長,反而讓捷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失速。
時間回到2019年,捷達正式從一個車型升級為獨立的子品牌,彼時憑借老捷達積累下的口碑,以及一汽-大眾的背書,它一度被視為開拓低端市場的“潛力股”。
成立初期,捷達確實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,可情懷終究不能當飯吃,市場需要的是持續的價值輸出。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,也是維持企業活力的關鍵因素。如今再提起捷達,除了皮實耐用、品質可靠,你很難再聯想到其他。
獨立后的這七年,捷達究竟在做什么?
產品布局上,品牌獨立后的第一年,捷達先后推出了VS5和VA3兩款產品。品牌發布一周年之際,又推出了第三款產品VS7。對于一個新品牌來說,這樣的推新速度是十分罕見的。
但是快速起步的背后呢,VA3其實就是老款捷達的底子,基于PQ25平臺打造,尺寸、內飾、動力相同,外觀和配置上進行了一些升級。而VS5則是基于與探歌相同的MQB A1平臺打造,兩款車擁有相同的技術基因,都搭載了大眾的EA211 1.4T發動機。
當然,背靠大眾汽車這棵大樹,如此方式無可厚非,這也是捷達的優勢。但是,該品牌在隨后幾年里再未有新產品上市,直到2024年底才新增轎車VA7,而這款車實際上是速騰的姊妹車。今年9月推出的中型SUV VS8,與探岳也是同宗同源。
在燃油車領域,捷達的產品和技術高度依賴大眾汽車原有的平臺和技術,缺乏創新。而在電動化領域,捷達更是嚴重缺位,在國內新能源車的月度滲透率已超50%的背景下,遲遲沒有轉型動作。
在智能化這一方面,先不說新能源車對于傳統燃油車的碾壓已經到達了什么程度,單說燃油車本身其實也正在向智能化轉型,8295芯片、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紛紛上車,而捷達的核心技術依然停留在2020年以前,銷量下滑也就成了必然。
雖然就捷達所處的細分市場而言,產品價格較低,用戶對于智能化的要求也不算高,但是這并不代表品牌就可以躺平,原地踏步的結果就是看著自己的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慢慢蠶食。沒有新內容支撐,僅靠過往的情懷,難以在日新月異的汽車市場中立足。
值得深思的是,低端市場也不是沒有成功的案例,比如“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”的五菱,就能不斷挖掘新的市場需求,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爆款產品,從主打“人民代步車”概念的宏光MINIEV,到與迪士尼跨界聯名的繽果,五菱總能用新鮮的故事和精準的噱頭抓住消費者。
在市場愈加細分化的時代,捷達既沒有找到精準的品牌定位,也沒有挖掘新的市場需求,最終只會陷入“吃老本”的尷尬境地。當情懷老去,捷達還剩什么?沒有新的品牌記憶點,沒有新的產品競爭力,品牌自然會在消費者的認知中逐漸淡化。
近期,捷達終于有了新動作。8月28日,中國一汽、大眾汽車集團(中國)、成都經開區管委會在成都簽署《捷達事業發展合作協議》,籌備成立捷達品牌新公司,計劃將捷達發展成四川省汽車產業的領軍企業。這次新的合作嘗試,一汽-大眾探索合資品牌本土化運營新范式的一步。
據了解,成都市政府將在政策引導、資源整合與服務保障這幾方面發揮作用。而捷達品牌的新公司將整合捷達現有的資源,依托本土研發與成熟的供應鏈體系,獲得更加充分的自主決策權與運營靈活度,從而實現更快速的市場響應與更深度的本土化融合。
積極的一面,捷達品牌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能夠高度自主決策,產品推新更新的速度會提升不少。從目前公布的產品規劃來看,捷達品牌計劃在2028年前推出5款全新產品,包含4款新能源產品,首款產品將于2026年上市。
未知的一面,高度自主也就意味著長大成人的孩子,終于要離開父母獨自與風浪搏擊了。那么接下來,大眾集團在新技術上能夠向捷達輸出多少?若是全方面輸出、無條件下放,必然會促進捷達品牌的發展,但是不利于母品牌。若是有限輸出,捷達品牌又沒有自研的能力。
再者,對于10萬級的低端市場而言,比亞迪、吉利、奇瑞、長安等自主品牌,在供應鏈上都擁有垂直整合的能力,所以能夠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產品競爭力。而捷達品牌雖然能夠得到成都市政府的全力支持,但是在成本控制這方面顯然無法與自主品牌一爭。
眾所周知,一款新車從設計、研發到最終量產,需要經過漫長而嚴謹的過程。即便是雷軍的小米汽車,打造首款汽車也用了三年時間。而捷達品牌首款新能源車在明年就會上市,難免讓人猜測是否又要走“拿來主義”的老路,簡單套用現有技術和平臺。
若沒有真正的創新,何來的差異化。沒有差異化,目前所陷的困境便無法得到根本的改變。
新能源車市場很卷,產品同質化嚴重。捷達品牌要想打開新局面,需要打造有記憶點的產品特性。要么是設計語言,向消費者傳達自身理念和特色;要么是有壁壘的技術,如固態電池、輔助駕駛等;要么是鮮明的定位,比如理想早期“家”的概念、蔚來的換電服務等等。
作為捷達的首款新能源產品,它需要用過硬的產品力、清晰的市場定位和新鮮的品牌故事,為品牌的新能源轉型打響“開門紅”。但從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,我們很難對其抱有過高期待。若首款新能源車型依然缺乏創新,那么捷達品牌的前景恐怕依然不容樂觀。
不可否認,捷達背靠一汽-大眾,擁有強大的資源支持和成熟的供應鏈體系,無論是平臺架構還是底層技術都能輕松獲取,可這些也會成為技術創新的桎梏。捷達品牌需要重新審視品牌定位,尋找目標用戶,挖掘用戶需求,投入更多精力在研發上,才能打造出真正具有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品。
如果捷達始終無法擺脫“吃老本”的思維,始終沒有新的故事可講,那么即便擁有再好的資源,也無法阻止銷量持續下滑,甚至被消費者遺忘。
(圖/文 網通社 王穎萍)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